[43]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0卷,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,第652页。
此书就是在这一思路之下写成的。林振礼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展开研究。

每到一地,他都要仔细寻访朱子的遗迹、遗物和遗墨,收集各种民间传说和地方志,甚至向当地老人询问各种习俗,从而为此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林振礼根据相关资料,重新考证了摩尼教在泉、漳一带的传播情况以及朱子与之有关的行踪与言行,认为朱子所禁之魔正是摩尼教而非佛教,并进而提出仕泉偶涉,知漳则禁的结论,真可谓石破天惊。他曾亲赴朱子当年从政与讲学的湖湘地区,两次到朱子祖籍江西婺源,三次登临朱子办学的赣南、庐山,八次踏访朱子最喜爱且居住最久的武夷山。对于研究范围之内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,他都是那样认真,决不轻易放过,总要追究到底。全书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,但是,能从细微之处见其全豹。
这本书是深入朱子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,对其人生和思想进行微观研究的独特之作,也是作者实地考察、亲身感受之作。这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精神,是他能够完成这部著作的重要保证。[55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40页。
在这个问题上,熊十力不仅批判了佛教的幻空之论[8]、道家的虚无之论和无中生有之说[9],而且批判了西方的本体论,从而使他的哲学与西方本体论真正区别开来。本体流行有没有方向性呢?所谓精神做主显然不是纯粹物质的、机械的作用,而是带有方向性、目的性的作用。他的任务就是阐明这一点。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是宋明儒学的重要内容,也是宋明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,程颢、朱子、阳明等人都有论述。
但这又不是纯粹主观的,而是内外相通、物我相通的,即具有客观普遍性的。[20] 对于熊十力的这种说法,我们很难从西方哲学实体论的角度去理解,甚至很难进行比较。

这就进一步论证了体用不二之说。但是,生命确实是有目的的,自然界的目的虽然同人的目的不是一回事,不能把人的目的简单地移置于自然界,但就自然界的生命活动、生命创造而言,生命确实有一种内在的目的性,而这种内在目的性,正是说明天人不二、天待人而成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。他所说的即体即用、即用即体,同怀特海的过程即实在、实在即过程是相互吻合的。[30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505页。
熊十力、冯友兰二人从事哲学创造的途径和方法不同,但是,只要深入探寻二人的思想轨迹,就会发现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一起了。2.本体是变动的,不是静态的。由于本体是由其自身内在要素的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而成为有机整体,因而这种哲学是整体论的生命哲学。但这又不是说,人的自由创造完全是主观的、任意的。
智所得到的,是人生大智慧,而识则是格物而得的具体知识。但良知不是别的,就是仁。

唤起仁心、良知,就是最重要的办法。[89] 既保特万物的自主以各得其所,又要彼此平等互助而成一体,这就是熊十力的理想境界。
然人类如只要科学,而废返己之学,则其流弊将不可言。虽然这种目的性不能被理解为人的意想、预定那样的目的性,但是,人的道德目的确是以生生不已的目的性为其根源的。[23] 正因为本体是无限可能,是潜能潜因,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,因此,不可能储蓄得完完全全。科学的成就确实能巧夺天工,改变人类的生活,熊十力对此给予了十二分肯定,因此他主张发展科学。心物关系如此,身心关系也如此。熊十力作为现代儒家,继承、弘扬这一学说,有其特殊的意义。
但是,个体生命是有尊严的,生命神圣不可污[54],就是指个体生命而言的。而返己敦仁之学,则是哲学的根本任务。
人在世界上决不是孤立存在的,必须与万物相处。一方面熊十力主张,在仁心指导之下去函物、辨物、治理物,即认识万物,获得知识。
哲学家用分析之术,而欲以解释宇宙万变万化万有之元,将心物剖成两片,遂取一片而抛弃一片,卒至说不可通。本体即实体包含精神、物质二性,是为实体内含相反之两端,相反所以相成,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[37]。
[88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548页。[10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44页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熊十力 。强调个性自由,这是现代哲学的特点,熊十力也是提倡个性自由的,继今以往治道,当日趋于大公至平,而个人在整体中,各得荡然自由,无有逾矩者,人道盛极矣[56]。
他认为,裁成一词,其含义深广至极,就包含这层意思。这是研究熊十力哲学首先要注意的。
[28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467页。[80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77页。
但是,如果对这个体系进行深入地解读,就会发现,熊十力哲学是从体用不二开始,最后归结为万物一体的整体论生命哲学。这种方法的特点是,借用西方哲学的名词,而以中国哲学的观念解释之,也就是以中解西。
[59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475页。[80] 将敦仁的德性修养作为宗要,这正是熊十力之所以为新儒家的重要依据。它认为本体虽然是现象的根源,但它是现象背后或超越于现象之上的独立存在的实体。[54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98页。
但天道是靠人去完成,天德是靠人去实现,其所以能够完成、实现,就在于生生不已之天德赋予人而为生生之德。余按西学所以迷谬而终不悟者,根本由于偏用分析法,遂致将万物浑沦的全体妄行剖割。
这就是静态的形态学的描述方法。[20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574页。
易言之,本体流行,无有穷尽,无有停滞而已。但是,在这一前提之下,他不能不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,在强调内圣的同时,也很重视外王的问题。 |